2020年9月,市委市政府決定整合組建武漢農業集團,業務涵蓋農業金融、園林綠化、水產畜牧、新農村建設、資本運營、農業文旅等六大板塊。兩年來,武漢農業集團牢記“國之大者”,按照“聚焦三農 產業支撐 盤活存量 做大增量”的發展方向,實施淡水漁業和園林綠化“雙輪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打造“聚焦主業突出、具有投融資功能、三產融合發展”的市屬國有農業綜合平臺企業,在服務全市“三農”發展、鄉村振興中勇挑大梁,充分彰顯了先鋒作用。
黨建引領經濟發展
“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取得階段性成效
武湖淡水漁業科技園規劃效果圖。
作為武漢唯一的市屬國有農業企業,武漢農業集團黨委堅決貫徹“兩個一以貫之”,扛起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推動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深入推進國企改革專項行動,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據介紹,自“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武漢農業集團黨委堅持把實踐活動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系統謀劃、扎實推進,緊扣“三農”主責主業,聚焦轉型升級,著力疏通堵點難題;聚焦鄉村振興,著力推動共同締造;聚焦職工呼聲,著力解決急難愁盼,確保規定工作抓到位、自選動作抓創新,推動活動走深走實。
活動開展以來,全集團黨員全員參與,覆蓋率100%。其中,集團5名領導班子成員各聯系一個基層單位和一個“國企聯村”產業項目,帶頭與5個結對片區黨員村民代表拉家常、聊產業、話振興,著力解決鄉村產業發展、村集體經濟壯大和村民可持續增收等群眾所思所盼的問題,有關做法被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簡報刊發。
聚焦“三農”主業
“農業尖兵”投身武漢現代都市農業建設
武漢農業集團所屬湖北武漢青魚原種場作為水產品應急保供基地,充分體現國企擔當,今年8月共捕撈銷售優質水產品約40萬斤。
根據規劃,位于黃陂區六指街道、總投資5000萬元的武湖淡水漁業科技園一期工程,將于今年底建成投產。屆時,該項目不僅每年可向社會提供200萬斤優質水產品,保障市民“菜籃子”供應,還可每年向社會提供各類優質魚苗8億尾,可提供長江原種親本3000組。而這一被列入武漢農創中心“一核兩翼一芯兩園多基地”中的武湖淡水漁業科技園項目,只是農業集團近兩年來重點建設的農業產業化項目之一。
武漢農業集團始終牢記“國之大者”、聽黨指揮、擔當國企責任,堅持以農業產業化為重點,以助力武漢打造國家農科創中心為切入點,實施“雙輪驅動”戰略:以淡水漁業、園林綠化業務為核心,加快建成投用武湖淡水漁業科技園、柏泉濕地花田項目,加快都市林業科技產業示范園建設,做大園林花卉市場份額。
其中,武湖淡水漁業科技園擬規劃面積7300畝,以武漢農業集團旗下湖北武漢國家級青魚原種場、國家級現代漁業種業示范場、武湖4.6萬畝天然湖泊為基礎,整合現有資源,建設工程化種業創新中心、標準化種業生產示范中心、信息化種業保障中心、現代化種質苗種交易中心和智能化種業科普中心,延展產業鏈條,發展休閑觀光漁業,實現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而武漢農業集團重組以來實施建設的第一個重點項目——柏泉空港濕地花田水生植物產業基地項目總體建設已進入收尾階段。該項目是林發公司轉型發展的支點性項目,位于東西湖區柏泉街道東湖一大隊鑰匙墩,占地面積1500畝,總投資6800萬元,主要通過利用和改造現有魚塘、生產管理用房、道路、葡萄園等,建設集水生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保育、水生植物生產及場景應用、科普展示與農旅研學游等功能為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化示范區。項目建成后,將集成水生植物種質資源保護、保育、研發、工程應用等數據資源,每年可向社會提供荷花睡蓮、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葉漂浮植物等1800萬株,實現營業收入3000萬元以上,為武漢打造濕地花城、湖泊治理、鄉村水環境治理等提供更多科學有效的解決方案。
另外,武湖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禁捕監管智能化系統已于去年底建設完成,大大增強了武湖禁捕巡查管護能力和工作效率,持續鞏固了禁捕成果;武漢花卉科技產業園已順利開園。
踐行國企社會責任
“國企聯村”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武漢農業集團“國企聯村”項目——珍稀食用菌工廠化種植示范園,解決百余村民就業問題。
今年8月,位于黃陂區長軒嶺街道東風村的“木蘭暖村”項目開工建設。該項目是武漢農業集團與黃陂區長軒嶺街道、湖北中科農合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設的“國企聯村”項目,通過“企業+合作社+第三方專業機構”模式建設運營,總投資約2.1億元,總體規劃面積約3300畝,其中一期規劃面積約300畝,用于農文旅和農業產業開發;二期計劃流轉約3000畝農業用地,用于田園綜合體開發。項目建成后,將有效盤活現有資源,以產業振興助力鄉村振興,為村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穩步持續增長。其中,民宿體驗區預計將于今年底建成。
而在今年5月,位于黃陂區羅漢寺街道白塘村的珍稀食用菌工廠化種植示范園項目,就已經成功收獲了第一批黑皮雞樅菌,填補了武漢雞樅菌種植的空白。這個項目,是武漢農業集團股權公司全資子公司與黃陂區羅漢寺街道白塘片區結對開展“國企聯村”行動結出的碩果。
該項目采取了“國企+合作社+民企”的模式,既能發揮國企產業優勢、人才優勢,也能有效利用村集體自然資源和民營企業靈活高效的機制,共同發力。項目占地面積約12.5畝,總投資800萬元,預計可年生產銷售黑皮雞樅菌等多種珍稀菌菇131噸,解決100余村民的就業問題。目前項目產售兩旺、勢頭較好,預計到今年年底可實現營收200萬元。
這些只是武漢農業集團眾多“國企聯村”項目中的兩個。據悉,“國企聯村”行動啟動以來,武漢農業集團火速成立工作專班,組建駐村工作隊,根據結對片區特點,與當地群眾一起積極探索形成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方法,建立共同締造的長效機制,定制產業發展規劃,對接結對的6個片區、24個村,擬定“一村一品”“一企一策”思路,發揮國企優勢、整合資源力量,明確共建模式和產業項目,為結對村賦能。
“國企聯村”行動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在于產業項目建設。武漢農業集團與結對片區建立“風險共擔、盈利共享”合作機制,按照“一個產業、一個實體、一個基地、一個品牌”的“四個一”模式,通過產業發展,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6個結對片區全部成立產業項目實體,共實施和策劃產業投資項目7個,項目計劃總投資額近9000萬元。
如今,“國企聯村”結對工作中,集團林發公司與鳳凰鎮勝利片區建立工作機制,計劃與民主片區、勝利片區共同投資300萬元,建設600平方米的農事體驗中心,力爭今年底建成運營;新洲鳳凰民主片區采用“公司+村集體+黨員致富帶頭人”模式,以紅色原野公司為載體,通過紅色培訓、綠色農旅、藍色產業、古色人文等四色產業帶動,助力村集體2021年經濟增長30萬元、村民增收80萬元;江夏安山濕地公園片區,采取“企業+村集體”模式,共建特色林業產業項目,目前實現營收50萬元,預計年度可實現營收500萬元,各村分紅20萬元;蔡甸大集文創片區,投資5500萬元的黃虎文創村已開工建設,計劃明年上半年建成運營。
推進品牌農業建設
“江城百臻”區域公用品牌讓武漢味道香飄四海
“江城百臻”武漢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正式亮相央視。
9月21日,武漢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江城百臻”正式對外發布,這是覆蓋武漢市全區域、全品類、全產業鏈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由市農業農村局牽頭組織、武漢農業集團進行運營管理。
“江城百臻”的正式發布,標志著我市品牌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打造“江城百臻”武漢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旨在構建以市級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區級公用品牌和企業品牌為支撐的母子品牌發展體系,著力打造中國都市農業品牌標桿,傳遞“本真武漢味”的品牌價值,不斷提升區域公用品牌影響,賦能產業價值提升,讓更多武漢優質農產品走出武漢、叫響全國、邁向世界。
今年6月15日起,蔡甸蓮藕、汪集雞湯、洪山菜薹、東西湖葡萄、漢南甜玉米、梁子湖大河蟹、脈地灣蘿卜等武漢優質農產品廣告宣傳片正式亮相央視,武漢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開始走進全國消費者的視線。
鄉村振興,產業為要;產業振興,品牌先行。發展品牌農業、推進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是提升武漢市農產品知名度、實現品牌溢價的有力舉措,是優化調整農業結構、促進三產融合的有效途徑,也是推進鄉村振興、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的重要抓手。
武漢農業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今明兩年是武漢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整合期,將整合全市農業及相關資源,初步構建品牌戰略體系,完成品牌發展基礎建設,以快速傳播品牌形象,初步建立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培育一批區域子品牌,品牌溢價能力得到提升。隨后,武漢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將進入品牌加強期和拓展期,最終實現以武漢優質農產品為基礎,將品牌體系延伸至文化、商業等領域,走出一條以品牌為引領的產業融合、深度發展之路。武漢農業集團將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在市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全力推進品牌創建工作乘勢而上,為服務“三農”工作、促進我市農業產業化水平提升、推動鄉村振興匯聚強大動力。
發揮農業金融產品功能
打造全國農村產權交易改革新模式
武漢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服務窗口工作人員(左)為一市民辦理農村產權交易業務。
在位于武漢市民之家三樓的武漢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武漢農交所”),保存有一張墨綠色封皮的《產權流轉交易鑒證書》,它見證了我國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大幕的開啟。
據了解,武漢率先將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進行“三權分置”,設計了“交易—鑒證—抵押”進場交易和融資模式,并形成了市、區、鄉三級交易市場體系、“六統一”的市場管理模式和依托行政服務中心實行“統一受理、分職履責、歸口管理”的市場服務模式。
9年來,武漢農交所注重保護交易雙方合法權益,不斷規范交易市場建設,為農村產權交易提供一站式、一條龍服務。
近年來,不限于農村土地經營權,武漢市農村產權抵押融資的品種進一步拓寬,在原有的農村土地經營權、水域灘涂養殖權、林權(森林資源資產)基礎上,新增農業設施、農戶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權等4個新品種。
截至今年6月底,武漢農交所累計聯合金融機構為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養殖大戶發放農村產權抵押貸款65.56億元,比2013年的9.7億元增加55.86億元,增長575.9%;參與農村產權抵押融資的金融機構從2013年的5家增至12家。
同時,武漢農業集團始終不遺余力扛起“三農”主責,服務“三農”發展,發揮政策性農業金融產品功能,今年累計辦理“惠農貸”“涉農貸款保證保險”相關業務151筆,為我市“三農”市場主體提供直接融資5.8億元,間接融資3.3億元,解決我市農業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服務培育我市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設立3億元農業產業科創子基金,實現財政資金5倍放大。